水彩與素描的對話

作品編號: 1-6 7-12 13-18 19-22
   

1. 杉林溪 39x55cm 1983

1983年夏天畫家隨女兒到杉林溪遊玩,在短暫停留的時刻裡,對著瀑布溪水畫了這張速寫。山林中的景有著豐富多變的面貌,光是一小處枝椏或嶙石都足以成為結構完整的畫面。從這兩幅速寫中,我們可以想見畫家對這蒼鬱林中和潺潺溪水時心中所湧起的感動:上幅─描寫林木交錯的長線條和描寫瀑布奔流的短線條在畫面不斷地跳躍著〈大都呈現垂直性的動感〉,下幅─嶙峋的巖石、茂盛的樹叢、蜿蜒的流水與三兩遊客,在簡約的線條下呈現幾何造形的律動感〈略為水平的方向〉,如此,一垂直、一水平的搭配,建構了一個兼具動與靜特質的畫面。而這幅水彩是畫家回到家中後,根據上面兩張速寫而描繪完成的,經過理性審思與情感沉澱的過程,原先速寫線條的舞動與不確定感轉化而為深沉內斂的色彩筆觸。在青綠寧靜的山林中,乍見自天而降的涓細瀑布,而行過澈骨冰涼的溪水邊,讓人更沉浸在天地的樂章裡。

2. 小溪流 65x50cm 1981

面對著這樣一幅鄉野美景,人的心情該是何等的波動!台灣鄉下的美,美在它的翠綠、它的土壤、它的野性、它的活力、它的生命韌性。當畫家拿著一支簽字筆要如何將這些活生生的萬物姿態濃縮在他的小小速寫簿中呢?飛舞的線條或輕、或重、或緩、或急的劃過。那兒有層疊的樹叢〈彎曲的弧度線條〉,幾棵較明顯的樹木或植株〈直立分叉的線條〉,幾棟民房〈平直的線條〉,蜿蜒的溪水〈斜長的線條〉,啊!還有那些到溪邊來洗衣的婦人,需要將她們的姿態好好刻劃出來啊!於是,又有了較細緻的動態線條出現了。這是畫家裸露的情感啊!在水彩的畫作上,這些線條所刻劃的統統變成了結實具體的色彩,沉沉穩穩的,看到了矇矓的遠山,以乾筆觸描繪的近景農作植物,以及溪邊洗衣的情景,雖屬點景式的描繪,但動態十足,將新竹地區的鄉野風光做了最富人文氣息的展現。

3. 街道樹 75x56cm 1960

20世紀初,抽象藝術大師蒙特里安〈Mondrian〉曾以蘋果樹為題材,從寫生開始逐漸簡化造形,最後完成橢圓構圖的小方格造形抽象。1960年在畫家創造他自己的抽象風格的巔峰時期,也有這麼一件透過寫生一棵榕樹,最後發展為完整的水彩畫作品。就線條的肯定、活潑,枝幹的轉折伸展而言,這件素描絕對不下於蒙特里安的素描。畫家用油性麥克筆,畫在具有吸水效果的素描紙上,墨色的變化可以看出畫家「振筆直遂」的力道、速度變化及自然產生的節奏感,在充分表達自然的樹枝的生命感中,畫家時刻都在注意枝幹前後轉折的效果。更值得注意的是,畫家在下筆畫樹之前,以兩條橫線規劃了上、中、下三段的畫面分割,上段有意將樹梢切割成整齊的邊界線。在完成的水彩上,我們看到這一條線制約了一整排〈畫面上呈現兩棵〉行道樹〈榕樹〉的樹梢,下段的分割線則切割對街建物的基礎底線。畫面分割線制約物體形象,是現代繪畫源於秀拉〈Seurat〉塞尚〈Cezanne〉乃至畢卡索〈Picasso〉立體主義繪的重要特徵,旨在壓縮深遠空間,使成平面,使遠近、前後產生交錯效果,並且一舉兩得的讓畫面更為簡潔俐落。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街道樹」一作的現代感,主要原因就是畫面上有意拉長的一些切割線造成的效果。在素描上,除了上下兩條切割線,觀眾看到的是活躍的,野獸派式的線條。從具生命力的寫生線條到理性的、結構的畫面規劃其實就是從印象派到抽象派的現代藝術發展軌跡,我們在這件「街道樹」的水彩和速描的對話中,更看到畫家的抽象風格其實是他自己體會的創造,不是生澀的模仿。當然,水彩畫上色調的明暗變化,極為豐富,冷暖色的調和營造,塊面的大小對比都很精彩。畫中左角一位穿藍衣拉著腳踏車的男人,在造形上對照了人面對現代都市的孤寂感。

4. 義大利餐廳 74x53cm 1974

畫家的女兒─李季眉教授解釋道:「1974年,父親第一次赴美,也是唯一的一次,是去探親,但作了很多速寫。如這兩幅還是畫在餐巾紙上的。」好可惜,精美餐巾紙的荷葉邊流線被厚重的卡紙遮住了。1974年長堤的義大利餐廳裡,除了正在喝酒用餐的人們,巨型的吊燈和象徵休閒渡假的救生泳圈也不甘勢弱地湊上熱鬧。有一個微妙的細節,大家有沒有發現,金髮美女一走入畫面裡怎麼神情落寞了些許。幸好由原本的緊張站姿變成悠閒地靠著矮欄,她背對人群,背對場景,似乎和一切無關,正思考著自己的心事。有人說藝術家是孤獨的,畫家連用餐時都不忘記動筆,刀叉可能暫時擺在一旁,無視於周圍人奇異的眼光。這種自信其實是種幸福吧!

5. 黃石公園瀑布 60x90cm 1973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的創造力融合了媒材特質、技法表現以表達特定的審美意涵。我們從畫家描繪「黃石公園瀑布」素描和壓克力顏料作品展現不同的審美意識得到印證。「黃石公園瀑布」素描的畫幅縱軸與橫軸的比約是3:1,近似國畫卷軸的形式,而其水彩作品畫幅的縱軸與橫軸的比約是3:2。畫幅縱軸與橫軸比例大小的改變,影響畫家構圖的安排和給予觀者不同的視覺感受。在素描作品中,畫家以碳筆描繪層層往上疊高的山岩,塑造山的高遠感,並以塊面層疊構成山的肌里變化,也使留白的瀑布線條像一條銀白布匹自然的從山的高處垂下,生動的表現了山的崇高與水的娟秀。在壓克力顏料作品中他以兩旁垂直高聳的山岩引導朝畫面中央的透視感,再以瀑布上方蜿蜒流出的河水減緩向畫面中央伸展的內聚力,大量使用原色-紅、黃、藍,再加上綠色,運用幾乎形成塊面狀的短筆線條畫出山岩的肌里變化,來表現原始山岩活潑、外放的生命力,精彩的表達了原始瀑布和山岩的野性之美。欣賞「黃石公園瀑布」素描和壓克力顏料作品,讓我們體會:以不同的媒材表現同一題材必然產生不同本質的藝術美感。

6. 轟轟瀑聲 91x61cm 1975

水彩作品「轟轟瀑聲」利用不同質感的楔形塊面構成,表現尼加拉瀑布不同水位的個性、氣氛,傳達了尼加拉瀑布的河水不同表情與個性變化之豐富性;素描作品則以線條表情、節奏的變化來表現,突顯了尼加拉瀑布波瀾壯闊、水勢充沛的氣勢,使我們不得不佩服畫家藝術表現的深刻豐富性與創意性。在素描作品中,畫家以碳筆描繪具塊面感的線條變化來表現遠景天空的鬆柔、前景河水的深度感和中景河床岩石錯落的景緻。除此之外,他還以黑色簽字筆描繪如同彩帶般快速舞動的螺旋狀線條,表現中景瀑布激流、水花奔竄的動線;再以壓縮橫向的「之」字形線條表示前景鳥瞰下河道上川流不息的河水。中景與前景的線條相互對照,顯出尼加拉瀑布波瀾壯闊的氛圍。而在水彩作品中,奔騰的水花是運用水彩擦洗技法來表現,生動的傳達水花的量感與質感的豐富變化。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林美雯、黃桂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