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與素描的對話

作品編號: 1-6 7-12 13-18 19-22
   

13. 杉林溪 54x39cm 1983

由於升學競爭激烈,以及評審觀念錯誤,所謂素描的意義已經在大學升學考試中變質多年,以為好的素描就是能將石膏像上的明暗色調變化表現清楚。看這一件「杉林溪」的素描和水彩,可以提醒我們,畫家下筆畫素描,最初和最終的目的都是重在「提綱契領」地畫物象之「骨氣」而不是物體的「皮相」,更不是無病呻吟的畫一些明暗、虛實的炭色調子。1982年畫家小女李季眉教授招待父母前往杉林溪旅遊。畫家在「杉林溪」這件畫作所呈現的景物前小憩、欣賞,也許臨上車之前時間不多,畫家急速的記錄,也許畫家認為這片景物重要的是山中迂迴蜿蜒的山脈以及穿梭其中九彎十八轉的公路和前景中崢嶸的樹木,我們看到的素描沒有任何色調,沒有多少線條,卻那麼清楚而活潑地抓住了他將要完成的杉林溪的骨架。畫家返家後,憑著視覺記憶,他將細節補足,如果他參考了照片,那麼他一定將照片上不必要的細節都去除了。由於素描和水彩的對話,我們看到了什麼是一張畫的氣骨;如果我們有現場拍照的圖片參照,又可以看出什麼是畫家棄而不用的多餘部份,可因此知道所謂擇精取萃,以及畫家的心中更豐富的想像境界。從素描到繪畫的發展、定稿、發揮、完成,畫家的素描是先裡而外,先骨而肉,當畫家畫了水彩,又加以擦洗,修飾處理乃至完成畫作,那過程是:從裡到外,又從外到裡,最後得到的是調子與形體兼顧,骨與肉、裡與外兼顧,美與真實兼顧,這樣才是一個大師風範呢!

14. 角板山大橋(北部橫貫公路) 38x28cm 1969

1969年是特殊的一年,許多大事都發生在1969。在此年歐美的學生們走上街頭抗議戰爭,反對集權式、傳統式、形式為主導的主流派學院派教育。做立體的藝術家們忽略平面作品,以抽象表現的畫家們又唾棄傳統的題材與畫技。角板山大橋,畫家作於1969年的寫生畫作,在題材和表現方式上或許〝不現代〞〝不聳動〞套句現在流行的話〝不夠ㄅㄧㄤˋ〞。可是在藍格子紙上,那些錯落有緻的線像失序,但又處於平衡狀態下的有序。多麼微妙的協調,正和人類文化史上每一次的革命一樣。沒有改變,時代將如一俱空屋。沒有神彩,畫家的一切亦不會至今日仍令人津津樂道。

15. 舊門樓(崙子) 39x27cm 1980

這是一組速寫與水彩作品內容極為接近的創作。畫家在對著舊門樓做速寫描畫的時候,著重在較特殊的部分,譬如門樓上的建築與屋脊造型細節,背景的屋宇與前景則簡略的帶過。在製作為水彩畫的時候,則加強了畫中的主題,依據速寫做較詳細的描繪。色彩部份或靠文字補充記錄,或靠視覺記憶。在這件描寫舊門樓的水彩畫中,畫家也以黑色簽字筆做強化的線條勾勒,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畫家的觀察能力(如屋瓦色彩、門牆與近景的塑膠帆布),以及創造能力(如增添的人物及其姿態等),這些使得畫面更為豐富與活潑。

16. 何錦泉舊宅 39x27cm 1980 何銓選先生收藏

畫速寫除了做為將來的水彩或油畫創作的「底稿」外,另外也許更重要的是─做為個人的「繪畫札記」。也許透過速寫記錄了他觀察週遭的的一切,點點滴滴會吸引他的地方。在這張速寫稿上就呈現了「繪畫札記」這個特質。畫家對「何錦泉舊宅」屋宇上的細節懷著莫大的興趣,因此,除了以圖像描繪了傳統建築上的雕刻、彩繪的細節外,更以文字記錄了大門上的春聯、門楣字樣。此外,也補上建築部分的材質名稱(如門高部分的「石」頭材質),這是速寫稿上很特別之處。在以速寫稿轉作為水彩畫上時,畫家更巧妙地運用他的「速寫元素」─將它做為畫面的一小部份,其他則增加了許多來自於各種的觀察、寫生或另外的速寫來完成畫作,因此我們看到了很壯觀的傳統宅院建築、庭院與在其間的生活,而這是畫家所選擇做為傳達表現的。

17. 滯船 53x38cm 1973

以速寫或攝影照片來畫成一幅畫是很不同的,速寫較簡略,而照片完全逼真呈現,後者有它圖像傳達上的優勢,但速寫也有它的「特性」─正因為簡約了,所以畫家不容易受到其他畫面細節的干擾,而能就重點式的發揮,主觀性也較強,較能有力地開展。在這兩幅速寫與水彩畫作「滯船」,主題極為單純─帆船、水、天。畫家傾全力在強調帆船的造型與色彩變化,有著幾何塊面組合的律動美,而海水上的水波以細短的色線為之,加上風帆上與船桅的直線條,整幅畫面正是「點」、「線」、「面」的組合,顯得大方、俐落與暢快。

18. 明德水庫 54x38cm 1974

西方人醉心於東方藝術中的「空」。偶爾會矯枉過正地以為只要留白便是「美」。畫家筆下的永春宮靜得像湖面上靜止不動的小舟。但湖面上波光淋漓,又包涵了生命的律動。不只在感覺上〝空淨靈秀〞,連在視覺結構上也畫出無限的空間層次。速寫作品上,墨筆黑線生動活潑,看似一氣呵成地在白紙上勾出形意。淡彩的功能也不可少,不只為為夏月物色著衣,而未著彩之處─白(空)由右下角到左中,再循著船隻右行直循繞到島後。這是非常中國式的美感。然而水彩的明德水庫,雖然無認何一處留白,卻處處顯露著空(境)。或許是色彩配置的協調,或許是構圖巧妙的安排,或許是筆法純熟的多變,豐富了畫面本身。這種源源不絕的韻緻,不多也不少,正好恰適的表現,絕對不是巧合。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林美雯、黃桂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