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圖的藝術

作品編號: 1-8 9-16 17-24 25-29
   

17. 村景 32x24cm 1925 單個消失點的線性透視構圖

以兩排屋舍強烈地塑造出現性透視構圖形式,並以三、五行人作為畫面中心,乃是來自日本「名所圖繪」的描寫傳統,亦是石川欽一郎慣用的手法之一。背景椰林樹叢與耀眼的陽光,彷彿屏障般,鋪展了南國的意象。

18. 路樹黃 28x20cm 1974 二個消失點的線性透視構圖

街角濃濃的秋意,吸引畫家的目光,不忍就此離去,打開用彩筆繪製的日記本記錄下當時的感受。此幅畫作屋頂與樹幹的垂直線作為整幅畫的主架構,樹下的車與人適時使畫面呈現一靜一動的對比效果,隨風揚起的枝幹形成了一種律動的美感。由左右兩邊建築物構成二個透視消失點,使畫面空間感向兩側延伸推遠。

19. 清秋 74x55cm 1952 「屏幕」式構圖

畫家在50年代造形功力以臻化境,繪畫元素在他筆下彷彿音樂的音符,隨他任意安排,樂曲就出現了,本幅畫山丘上的雜樹、枝葉生動活潑,光影、色彩變化自然,枝幹、樹葉的點描,在點與點,線與線之間,節奏律動互相呼應,頗為精彩。而左右兩邊向上和向內伸展的樹枝形成「屏幕」的作用,增加畫面空間的深度與層次感。

20. 熱海 77x59cm 1962 C形構圖

"在這幅畫面中,畫家以繪畫的基本造型語言:點、線、面,配合深沉與明亮的對比色彩,將港灣的夜景很感性地表達出來了。""C""形的構圖形式,推演了港口的寬闊感。遠處山腳下逐漸排高的層層樓房大廈及近景港邊的建築物、輪船均以大小不同、色調有著細微變化的塊面來表現。其間綻放無數的高彩度與明度的小點,都會中的燈火,並將海面照耀得無比燦爛。幾筆大膽的線條揮灑在山坡上、海面上及建築上,益增添了此幅畫面的韻律感與現代感。"

21. 苗栗(南苗) 76x58cm 1935 S形構圖

"1935年後,畫家漸擺脫石川陰影而進入第二階段──發展時期。近似油畫的厚塗手法,線條短而厚實,與英國水彩的「柔性訴求」不同,而用色也是極大膽,有些微的「野獸」。整體是堅實厚重的,頂端屋脊的斜線引向遠方空間,並銜接遠方白雲,而完成了本幅作品的""S""形的曲線構圖。"

22. 吊桶(湳雅村農家風光) 68x51cm 1938 「右下斜」構圖

此作描寫鄉下古宅院,以褐色為基調貫串整個畫面,秋天的氛圍隱隱可以感覺出來。古老房屋的堅實感是畫家歷練下的成果,「寫實」取代了石川欽一郎的「寫意」。以人物汲水的古井為中心,緊鄰的屋舍框圍出開闊又富變化的傳統聚落空間,而空間的營造一直是畫家深感興趣之事。煙囪、吊桶、鴨群、村人等細節點景,充滿生活感,是畫家的特色。本圖採「右下斜」構圖,以前景左邊的汲水桶平衡畫面重心。

23. 香茅油工廠(汶水) 71x56cm 1956 「右下斜」構圖

此圖採「右下斜」構圖,將破舊草寮工廠設在右前方,重心偏右,畫面由幾個三角形構成,頗為嚴謹,雖然中景的人物營造幾許動態效果,左斜的樹,左上飄的煙,企圖將右下降的力量拉回,但此圖的深沉凝重依然,如果說畫家在表現鄉野情趣美感,不如說他是在表現勞動生活的困頓。美與真實的兩極調和,是畫家作品的主軸。他的美並不是簡單的美。

24. 斷我心腸 75x54cm 1960 楔形構圖

此作品描述發生於1960年新竹舊港的學童翻船慘案。陰冷的靛青色為主調的三角形構圖,右側船頭的楔形極為有力,加上右上角被洪水沖斷的斷橋很明顯的主題性,使得畫面有著斜角動態的效果,似乎暗示著受難的學童們掙扎向上的衝力,濃重的白色顏料噴灑出的點線,更加強了場面的慌亂感,然而三角構圖的先天穩定特質又與上述的動態效果相互矛盾,此一造形的對應現象,營造了渡船下沈與學童掙扎求救的沈痛悲劇,畫家以「斷我心腸」為題表達了他的悲憫情懷。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黃桂蘭、王淑津、吳世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