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之美 水彩畫特展

作品編號: 1-7 8-14 15-21 22-28
   

8. 社教館懷古 108x49cm 1982 何銓選先生收藏

在本幅畫作的構圖中,社教館位於前景左側,為大樹遮蔽了部分,右邊是孔子廟,東門城在遠景中間,火車站則在遠景右方。現今除了東門城與火車站外其餘的建築物都消失殆盡了。畫家身處時代變遷之際,對此珍惜痛心,乃產生了這系列懷古之作。畫面上的古蹟以綿密紮實的手法表現,近景的人物各具姿態與活動性質,配上遠方的中央山脈,有氣象萬千的恢弘之勢,亦有細微的感人之景。

9. 河原之春 74x54cm 1936

學生時代,畫家著迷於透明水彩輕快、淡雅的美感。尤其是顏料圖在紙上,在短時間內像魔術般地散開、交融、流動、滲透而後慢慢成形的過程,充滿動人的樂趣。然而進入1930年代,當畫壇興起野獸派等前衛洋畫風時,畫家的美感認知也開始有所調整。《河原之春》即是新風格的實驗之作。此時,畫家注意到線條在畫面構成上的作用,堅實有力的筆觸呈現物象的表現性美感,也強化了不透明水彩顏料的沉穩、厚重的質感。圖中利用河道分隔前後兩樣不同的風貌,表現多變的地理景緻。

10. 南苗栗(軟橋) 75x57cm 1954

1950年間,畫家的作品,強調大塊面的簡明表現,筆調直接而爽朗。這樣的筆調也正好可以表現那時代才有的「小池」清澄透明的池水。畫中濃重不透明、鮮麗的綠色部份,應是晚年加上去的。遠方山脊上的不明建物,與前景的房舍對照之下,有拉開空間的造形意欲。

11. 櫻花村(南庄) 76x56cm 1951

粉紅,一個畫家念念不忘的色澤,一有機會,便表現它一番。廣闊的綠色平原上,雖有白牆紅瓦的屋舍搭配,雖有錯落自然的樹林,雖有連綿起伏的山崗,總是在一片綠意中缺少什麼。於是,如果沒有鮮明的點景人物集中視點,則盛開的櫻花也是極好的演員。

12. 九州(阿蘇山) 54x38cm 1961

這件作品,採透明與不透明的混合技法來表現,前景以極寫意的筆觸,大膽地表現壯闊的草原。構圖可分成三段,草原、主山、天空,在取景的角度上有環狀的視覺效果,天空的部份以透明技法來表現。使得整幅作品呈現出多樣的面貌,中景的山以簡練的筆觸與色塊,毫不造作的表現,前後層次極佳。

13. 砂丘陽光 73x55cm 1938

強烈的光線直射砂丘,陰陽向背極富戲劇性。前景枯枝的刻意處理是畫家擇景最常用的語法之一。枝枒勁挺的向上力量呼應圓弧向下的樹林叢,是艷陽下僅有的一絲沁涼。

14. 青天白雲(中央山脈) 45x38cm 1980

色調豐富、筆觸綿密、結構簡明,是此幅作品的特色。畫面切割為「小間大」的四份,是有意分割還是實景如此?色調由暖而冷,逐次向前推衍。中間以山居煙囪、小樹枝、樹叢、雜草將空間拉開。實中有虛,綿密又通透。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黃桂蘭、王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