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美

作品編號: 1-8 9-16 17-24 25-31
   

1. 榕樹下 30x23cm 1955

看了這張作品,一定勾起許多人的兒時回憶,小時候黏著阿公,一塊兒到土地公廟旁的榕樹下乘涼、聊天,一派悠閒,而今這樣的景緻則不易在都市叢林中出現。畫家以誠懇、樸實的心境,記錄了早期台灣可愛的一面,在此刻看來,更能體會當年畫家的用心。

2. 城隍廟前(光復當初) 78x58cm 1961

這幅畫頗有立體派〈1907~〉初始發展的風格,而這也是延續塞尚對自然元素的分析觀點(所有形體是由柱狀、方塊……等組合而成)。在構圖上畫家將視點由左方漸游移至中央處,頗有跟著畫中人物同遊城隍廟之感,雖然並非是純粹的抽象作品,但畫家不局限於具象的表現,勇於多方面的嘗試,是令人敬佩的。

3. 燒場風景 70x52cm 1939

此作品描繪的燒場位於新竹客雅山上。做為一個社會中的「人」,容易將情感關注在他周遭的人文景觀上,而藝術家的角色又更進一步將此關懷轉化為藝術作品。在此以燒場風景為主題的畫作中,畫家將燒場的製物(磚、水管)做重點的描繪,色彩重而線條刻劃清晰。挑磚工人在畫面中,形體雖小但藍白衣著鮮明,是視點中心。配合鄉野環境,益顯樸實的風味。

4. 庭園畫意 73x54cm 1961

此畫之景色在新竹樹林頭的「靜業院」,是鄭肇基(鄭鴻源之父)家族的庭園,枝葉扶疏的鄭家庭園裡,陽光灑落在林間的步道上。交疊漬積的筆觸,巧妙而均衡的構圖,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力。而步道盡頭,一位寫生的畫家,也是畫家自己,和圖左一隻打盹的花貓,則不露痕跡的為畫面增添了生動的情趣。

5. 新竹火車站前貨場 67x50cm 1937

咖啡色調是畫家早期繪畫的特色。此畫表現繁雜的貨物處理場景,仍用咖啡色統一主畫面,南邊帶藍的天空使得畫面色彩有了冷暖的對照,這應是下午兩三點鐘的光景。全張以不透明的水彩處理,顯然脫離了石川老師的影響,正走向厚實的個人繪畫風格,筆調結實還未達揮灑自如的境界。

6. 坡道 78x56cm 1957

畫家在早期常以帶有土黃底色的畫紙作畫,泛發出一種古樸的味道,而此作品其表現的主題也正是這種舊時的生活景象,益顯得畫面的調和。畫家深諳運用紙張原有的本色來營造氣氛,他以不透明的畫法處理屋舍、人物,而讓天空及部份地面留空,如此透明澄淨的感覺與厚實沈穩的風味夾揉在同一畫面中。遠景以淡淡的色彩做寫意的表現,使空間拉得更遠,與前景顯明的景物造成活潑的動勢。

7. 玻璃工廠 76x56cm 1942

今日的風城儼然是科技城市的代名詞,在昔日則為台灣玻璃工業的先驅,至今仍是最重要的玻璃製造區。畫家於1942年,畫了這幅以玻璃製造廠為主題的作品。透過作品,讓我們瞭解了早年玻璃製品的製作情形,心裡似乎也浮現出許多令人記憶深刻的、懷舊的家園影像。在畫面上,畫家則以許多直、斜線條來描寫木造工廠的結構,在這些橫、縱的線條下,則有充滿動態的人物穿梭其間,在平面的、靜態的紙面上,呈現了律動的美感。

8. 香港漁港 102x79cm 1967

在飽和色彩的描寫下:正下貨一籃籃的亮橘的水果,右下角披著的一塊紅布,中央這艘船的紫藍色棚子,遠處排列著一艘艘有著豐富色塊的漁船。我們感受到艷陽,也聞到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黃桂蘭、王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