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美

作品編號: 1-8 9-16 17-24 25-31
   

17. 姜氏祖厝 54x39cm 1980

在這幅畫中,畫家以其擅長的洗、堆疊上色、重疊、不透明的技法交替運用而成,尤以古厝正門部分極富層次與深度感的表達,讓空間層層推展開來,紅磚老厝的色彩表達十分細膩,如同老厝一般,經過時間的洗禮依舊耐人尋味,前景的綠意透過重覆的洗刷、堆疊,產生極富層次的美感,左上方的突出枝幹使畫作更具空間深度。

18. 風景 29x20cm 1926

畫家樸實誠懇的性情在這幅描寫舊日小村生活景象的畫作中充份的顯露出來。在創作這幅畫時,畫家只有20歲,卻已經具有一種老練、沉穩的表現手法,畫面中的房舍、樹林、手拖車與人物,其色調厚實、筆觸俐落,畫幅雖小卻展現出一股粗獷又活潑的力量。

19. 木屐店口(武昌街口) 76x57cm 1962

畫家的隔壁鄰居開的是木屐店,位於武昌街與昔日中南街口,斜對面是昔日的市公所圍牆。這張畫頗為寫實,選它在抽象風格畫展中展出,有幾點理由:(1)這畫具有極好的畫面分割。(2)這畫有清楚的點、線、面造形效果。(3)這畫的色彩計劃簡潔。(4)以上三點又配合空間作有機的調和,且不背離景物的現實性。這張畫是畫家寫實中有抽象,抽象中具寫實精神的最簡明的註腳。

20. 室內 74x54cm 1944

這是畫家家中的一角,右邊的門通往餐廳。最裡面是書架和四張書桌,最右邊的書櫃是畫家在台北師範讀書時的木工作品,目前在美術館復原畫室展出。左前方是一張雙人床,其後方是風琴。每天晚上孩子們在書桌旁讀書,畫家就在一旁作畫,他專心的模樣,另孩子們不敢心有旁鶩。本幅的構圖,畫家充分利用線條,尤其是垂直水平線條來建構畫面,而以兩片牆和地板創造空間感,地板的透視線特別重要,它使得整張畫有一個確定的凝聚中心。以透明水彩完成,這是畫家比較少用的畫法。

21. 城隍廟前飲食店白帆布 40x27cm 1985

畫家採用十分大膽的構圖將城隍廟與前景的喫食攤位做近1:1的配置,尤其在色彩對比強烈與雕樑畫棟的廟宇和不能再簡單的白帆布的對應下,極易使畫面產生阻力而非呼應。然而畫家巧妙地利用穿梭其間的人群並用黑色線條勾勒全景,使其衝突之處趨向協調,尤其是右下角的紅色鈐印更是讓原本往畫作左上方延伸的力量,拉回作品中,使作品更顯穩定。

22. 山間水庫(華盛頓郊外) 55x40cm 1974

這幅畫最能令人感受到畫家對山、石、水的「情」與「愛」了!不管是蔥鬱的青山或是嶙峋的禿岩,畫家似乎都能隨心所欲的地表達出他獨特的感覺。在這幅沒有人工味的山間水庫風景畫中,溪水用清淡的渲染手法處理得如此清澈。前景、中景的岩石山,色調豐富筆觸又活潑多變,近景的枝葉花朵,一反平常的細膩,而以幾點輕快的色塊與筆觸替代,顯得多麼自在。最令人著迷的是在那片遠山中「輕描淡寫」,似有意又無意的青綠色調筆觸了,它與清澄的水庫互為對照,觀者亦可感受到一種清涼的空氣瀰漫在畫面中。

23. 外媽祖宮廟前 75x56cm 1949

傳統的廟宇、人物和生活,以紅、黃、藍、綠鮮銳的色彩表達,再加上毛筆線條勾勒,本圖將夏日的外媽祖宮廟前,表現得熱鬧、愉快而真實。在鮮麗色彩的畫面中,以遮雨棚的白色加以中和,求取穩定,白色雨棚又與天空的白雲對照,頓然使得空間開闊起來。此圖畫家記年為1938,但依風格推斷,應為1949年左右作品。畫家作品記年有將民國與西元混淆的可能。

24. 陽明山 76x55cm 1966 劉梅村先生贈

1966年「陽明山」利用前景左右兩邊的櫻花樹增加畫面的空間感,左右樹枝延伸交匯於天際,左邊第二株櫻花有一枝樹枝指向綠色頂蓋的陽亭,又隨點景人物走向附有紅色欄杆的階梯,一直蜿蜒而下S曲線的步道安排再回到前景右邊,一對或坐或躺的情侶欣賞繁花盛開的杜鵑,粉紅圓形層層堆疊迴旋式排列的杜鵑花叢合唱一首春之頌,觀者可以感染畫中情侶悠閒賞花的心情和享受畫中甜美的氣氛。(註:右上角天空因受潮而產生水漬的痕跡)。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黃桂蘭、王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