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印象展-美國

作品編號: 1-9 10-18 19-27 28-33
   

10. 尼加拉秋色 79x55cm 1974

「橋下的湖水急而流得非常美觀,這個就是天下聞名的瀑布的水源,湖邊樹木已經變色,感覺到秋天已濃,受到光線的照射非常美麗」。畫家認為尼加拉秋景是美國旅行中最深刻的記憶。此幅秋意濃重的景色,調子豐富而細緻,筆觸的律動節奏感更是令人動心。林木的荒率和河水的湍急互為輝映,鐵橋後方,虛茫一片,彷彿有聲相呼,迴盪入遙遠的天際。

11. 紐約晚霞 77x54cm 1975

「要惜別我很想來的紐約,世界的大都市,我盡量照相及速寫,但是有限的晚霞已佈滿天空,高高的房子突起在金黃色的天空與我們惜別的樣子,再見吧紐約。」這是畫家離開紐約時的印象。水面下的倒影,幾道留白觸痕,表現了「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境界,而全幅畫的刷洗技巧,正是「不著痕跡,盡得風流」!城市一方面以其高聳向天訴求,另一方面在暮色蒼茫中向大地推展他的遼闊和深遠,中景海面上點點帆影,輕柔地拉開地面與海面。若非功力深厚何能描繪如此境界!

12. 晴秋 78x55cm 1974

隨風揚起如浪般的秋葉,令人的心不禁也飛入畫中。畫家用時盈時虛的線條來組織畫面,配合刷洗與不透明的重疊技法,來構築畫面,黃色樹葉與黑色枝椏錯落有致,筆觸的方向,很自然的呈現了秋風輕掃秋葉的情境。寫的雖是西方的景物,呈現於我們眼簾的卻是東方的情懷。山石的塊面處理,極具中國水墨的趣味。雲的處理,在這幅作品中是以刷洗的方式來表達,同樣讓我們看到畫家面對自然時觀察與描寫的敏銳度。

13. 路樹黃 28x20cm 1974

街角濃濃的秋意,吸引畫家的目光,不忍就此離去,打開用彩筆繪製的日記本記錄下當時的感受。此幅畫作屋頂與樹幹的垂直線作為整幅畫的主架構,樹下的車與人適時使畫面呈現一靜一動的對比效果,隨風揚起的枝幹形成了一種律動的美感。

14. 牧場(中美洲) 55x40cm 1974

此畫中幾佔二分之一的前景可強烈說明畫家作畫的取景觀點。黃褐的草原在風的撫慰下馴服地陶醉其中,畫家以線條的雜次外加少許的洗和刮,製造了頗有說服力的效果。被壓縮的中景是李氏拿手好戲,簡單的勾劃,便呈現次序感。加上遠山的刻意簡略處理,全幅的蒼茫之感成功地被營造出來。

15. 秋色 55x38cm 1974

此幅作品前景的樹葉,畫家用了不同的方向、大小的筆觸和極富變化的暖色調色彩在亂中有序的筆法下,像鋼琴大師的觸鍵,彈奏出秋日的樂章,將作品烘托得極富生意。湖面的岩石與岸上的建築做了垂直與水平對照,整個畫面呈現出甜而不膩的感覺。畫幅右方以綠顏色所框的不規則形狀及紅色小灌木叢,讓左右兩邊之樹叢更富變化與可看性。畫家用了近似照相鏡頭般的構圖,將當時的景物留在自己的「相紙」裏。

16. 洛杉磯(萬佛寺) 55x38cm 1973

「這是世界各教的聯合所,場所不算大,中央有一面小湖(Lake Shrine),周圍有路可以通行,沿道有各種信教的佛像及奇奇怪怪的,沒有看過的花草開在兩傍使人興奮,園中有印度回教門樓及小屋子等使人留戀,中有一座帶有風車的屋子是各教聯合的教堂。」畫家如此描述著這個景色。他運用了許多不同的筆觸來表達畫面中主要的屋舍樹木,使得豐富的色彩中更有一種活潑的精神。

17. 山間水庫(華盛頓郊外) 55x40cm 1974

這幅畫最能令人感受到畫家對山、石、水的「情」與「愛」了!不管是蔥鬱的青山或是嶙峋的禿岩,畫家似乎都能隨心所欲的地表達出他獨特的感覺。在這幅沒有人工味的山間水庫風景畫中,溪水用清淡的渲染手法處理得如此清澈。前景、中景的岩石山,色調豐富筆觸又活潑多變,近景的枝葉花朵,一反平常的細膩,而以幾點輕快的色塊與筆觸替代,顯得多麼自在。最令人著迷的是在那片遠山中「輕描淡寫」,似有意又無意的青綠色調筆觸了,它與清澄的水庫互為對照,觀者亦可感受到一種清涼的空氣瀰漫在畫面中。

18. 湖上行舟(黃石公園附近) 55x40cm 1979

「望見有幾座高山處處滯有白雲聳立在湖邊……快近中午許多遊客漸漸增加,不久湖邊已經人多了,有的駕舟張帆,有的泛舟,有的機船輕滑於湖面,前面山容被大塊的白雲投影忽而變變顏色使山容更加美麗」。這是畫家旅行至此所記的印象。從畫面中我們看到畫家以洗鍊的手法表達眼中所見的景象。幾片濃淡清晰朦朧不一的帆影拉開了湖面的空間深度。最特殊的是畫家運用「洗筆」的技巧,作出山嶽的立體感,高山顯得如此渾厚,雖是薄薄的水彩媒材,卻有著油彩般的厚實感,幾筆水洗的技法,讓山腰呈現淡淡的一層薄霧,配上下面迷濛的樹叢,更添了一份嫵媚。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