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之美 水彩畫特展

作品編號: 1-8 9-16 17-24 25-29
   

17. 香港月夜 54x39cm 1967

塊面是現代主義美感的一大命題,現代都市建築的塊面景色,正好提供畫家簡明的掌握形式與內容的合一。垂直、高矗的建物被三角形的山巒擁抱在月夜之中,橫掃的筆調很率意的完成了海面與天空,天空還濕潤的時候,畫筆一轉就營造出朦朧的滿月,滿月的月光照耀著近處彷彿掬手可得的海水。繁華的香港大概少有這種寧靜吧?

18. 冬日 69x51cm 1940

之字型的地景紋路,俐落地將畫面切割成幾個大區塊,形成一個自然的律動感。相對於近景略顯粗放的筆觸,遠景黃褐山丘呈現細緻豐富的層次變化,平原的處理極生動,有種一望無際的廣闊同時又親切自然的感覺。

19. 毛蟹蘭 55x74cm 1960

畫中的桌子是畫家自己釘製的,目的是放置他特別訂做的留聲機,在那個時代裡,他也算是一個「音響狂」,太師椅則是夫人的嫁妝,目前仍放置於本館中。畫家似乎有意將此畫作表現得樸實穩當,以厚彩來經營整個畫面。牆面的色調是毛蟹蘭完成大部分後再處理的,並為了突顯主題,在適當處添加了幾筆色彩較明亮飽和的筆觸。桌椅的斜面透視則賦予了此畫的空間感,桌面上的幾點黃、褐筆觸除了表現了玻璃墊的反光外,更增加了不少色調延伸與畫面的活潑之感。

20. 尼加拉秋色 79x55cm 1974

「橋下的湖水急而流得非常美觀,這個就是天下聞名的瀑布的水源,湖邊樹木已經變色,感覺到秋天已濃,受到光線的照射非常美麗」。畫家認為尼加拉秋景是美國旅行中最深刻的記憶。此幅秋意濃重的景色,調子豐富而細緻,筆觸的律動節奏感更是令人動心。林木的荒率和河水的湍急互為輝映,鐵橋後方,虛茫一片,彷彿有聲相呼,迴盪入遙遠的天際。

21. 大湖景色 (汶水大橋) 75x58cm 1954

從天空看下來,除了主山之外,台地、房舍、河流、田野、平疇橫亙。 畫家巧妙的以前景右方的彎曲樹木,破除了以上的水平橫線。旱田上田畦的斜線,營造了透視空間的張力。從前景的淺黃色茅草開始,一層層漸遠漸深的色調規畫,加上各種小雜樹,錯落有致的切割出每個區域的空間,很令人激賞。鬆散的前景筆調,使得中景的景物更加生動有力。

22. 靜物 (桌上玫瑰) 54x72.8cm 1955

本幅畫有隱約的對角線結構,從左下的深綠色楔形到兩個水果,而後是瓶花、窗簾布,其斜角動力效果與鮮黃的桌巾、深綠桌面、窗框產生的明度對比、交叉輝映,更使盛開的、有點不安定的玫瑰花有了內在的依托力量。畫面上,個別物都不太安定,整體看起來卻那麼調和,這不是畫家的匠心獨運嗎?

23. 街道樹 75x56cm 1960

直線分割,平面、幾何化,是現代繪畫的特色。此圖的街道樹,應是榕樹,在畫家刻意形式化安排下,榕樹的樹蓋被切割成一直線,地面的鍺色調大塊面與樹蓋對照,中間夾雜著矩形化的廣場植栽。樹幹樹枝一節節一段段的完成,有著向四面八方生長的效果,在現代平面風格作品中出現這種三度空間表現,使這張畫失去幾分純粹性,而有了些裝飾性。

24. 五指山 78x54cm 1965

當畫家極為熟悉所畫的景物,及在經過不斷地將之再現之後,他容易將題材換化成他主觀的世界,這幅五指山即是其中的一例。在此「風景畫」中,自然中原有的色調及樣貌被選擇性地抽離,成為條狀的色塊及交織編結的幾何形體。透過這種暢快的大筆觸揮灑,藝術家的感情宛如被徹底的解放了,在一片形色跳躍的抽象空間中,隱藏著極為真實的感性世界。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黃桂蘭、王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