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之美 水彩畫特展

作品編號: 1-8 9-16 17-24 25-29
   

25. 杉林溪 39x55cm 1983

這件作品以層層重疊的筆觸,營造出滿紙蔥蘢的綠意。在透明與不透明畫法處理得恰如其份,畫面中的人物安排似乎也隱約地將觀賞者一同帶入畫裡。右下角的人物、欄杆與左側的樹木也形成呼應對照,使主題的瀑布更見氣勢,涓涓溪水更富韻味,此圖即為本館簡介封面之原作。

26. 獅頭山 70x53cm 年代不詳

台灣當時著名的佛教勝地獅頭山在苗栗和新竹兩縣間,自獅頭走往獅尾,是一趟山林和廟宇之旅。畫家深愛這種廟宇、近樹、遠山、雲天和溪流的鄉景,而這幅畫在他游刃有餘的技法中,以長線條強調了廟宇的飛簷、屋瓦用色極為肯定。作品年代不詳,從筆調和用色看來這幅畫可能是1940年至1950年間的作品。

27. 土窯工人 56x74cm 1952

面對室外燦然的陽光,畫家在刷洗過的基調上,善用調加白色的不透明彩料,靈活的保持住逆光下主題人物裝扮的鮮明。人物表情純樸,身軀表現出充分的實體量感,她的衣服彷彿有著人的體溫。三件瓷器像一家人一樣被寵愛著,紅與藍的著意強調,也似乎流露了畫家作畫時的熱烈情緒。

28. 潛園住宅內庭 53x40cm 1936

此幅曾於1971年文建會年代美展參展,圖中左、右兩邊的廊柱形成「框」的構圖形式,使古井旁一對似正竊竊私語的黑鴉成為注視之焦點,加上竿上晾曬著衣物與背景古老的紅色飛簷、綠色花窗,使圖像散發溫馨甜美的氣息。

29. 鹿港橫町 24x33cm 1930

畫幅雖小,格局卻頗大。主要得力於構圖的完整。畫家利用景物的骨架,將畫面分割成幾個區域,而建築物衍架的交錯,形成「框」的重疊變化使得空間層層的推進,色彩一明一暗相間出現,更使畫面憑添活潑生氣。前景人物的外輪廓,在油彩未乾之前,以硬物刮出線條,在當時算是作風大膽手法瀟灑!全幅以咖啡色調統一,但濃淡乾濕並用是水彩的正法眼藏。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黃桂蘭、王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