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圍之美

作品編號: 1-8 9-16 17-24 25-31
   

1. 角板山風景 19x28cm 1926

       這幅水彩作於1926年,那時畫家已在新竹國小教書,畫作背面有「15年(按:即大正15年)7月20日,角板山登山紀念」的橡皮印記。畫面右上角是角板山原住民的房子,左側石階有引導視線往房子前行的效果,全幅畫用色輕淡鬆柔,顯然有其老師石川欽一郎水彩畫風的影子。

2. 冬日 69x51cm 1940

       之字型的地景紋路,俐落地將畫面切割成幾個大區塊,形成一個自然的律動感。相對於近景略顯粗放的筆觸,遠景黃褐山丘呈現細緻豐富的層次變化,平原的處理極生動,有種一望無際的廣闊同時又親切自然的感覺。

3. 遠望(關西街) 76x55cm 1962

       畫家以近團塊般的筆觸,層層堆疊出清亮澄澈的美景。透過色彩交織的層次將物象的質地與體積感做了最恰當的註解,透過作品,彷彿令欣賞者也能感受到親臨現場的悠閒氣氛,和畫家多層次、多筆觸,反覆刷洗的作品相較,這幅<遠望>多了一份輕快的美感。

4. 香茅油工廠(汶水) 71x56cm 1956

       此圖採「右下斜」構圖,將破舊草寮工廠設在右前方,重心偏右,畫面由幾個三角形構成,頗為嚴謹,雖然中景的人物營造幾許動態效果,左斜的樹,左上飄的煙,企圖將右下降的力量拉回,但此圖的深沉凝重依然,如果說畫家在表現鄉野情趣美感,不如說他是在表現勞動生活的困頓。美與真實的兩極調和,是畫家作品的主軸。他的美並不是簡單的美。

5. 大湖景色(汶水大橋) 75x58cm 1954

       從天空看下來,除了主山之外,台地、房舍、河流、田野、平疇橫亙。畫家巧妙的以前景右方的彎曲樹木,破除了以上的水平橫線。旱田上田畦的斜線,營造了透視空間的張力。從前景的淺黃色茅草開始,一層層漸遠漸深的色調規畫,加上各種小雜樹,錯落有致的切割出每個區域的空間,很令人激賞。鬆散的前景筆調,使得中景的景物更加生動有力。

6. 櫻花村(南庄) 75x56cm 1951

       粉紅,一個畫家念念不忘的色澤,一有機會,便表現它一番。廣闊的綠色平原上,雖有白牆紅瓦的屋舍搭配,雖有錯落自然的樹林,雖有連綿起伏的山崗,總是在一片綠意中缺少什麼。於是,如果沒有鮮明的點景人物集中視點,則盛開的櫻花也是極好的演員。

7. 汶水(山麓霧深)(一) 73x55cm 1955

       山麓霧深(一)(畫作7)與山麓霧深(二)(畫作9)是畫家1955年所作的汶水大橋的霧色。兩件作品如不在一起展出很容易被誤認為同一件,因為畫題相同,畫法與構圖幾乎相同。藝術是想像的創意,不是刻板概念的成品。我們必須肯定,藝術家不可能有完全一樣的創意,二件幾乎無法分辨的作品,不是模仿的偽作,就是不誠懇的「藝術家」缺乏想像力,僅憑工匠技術的複製。山麓霧深(一)與(二)正好提供我們思考藝術意義的機會,並從而瞭解李澤藩是否為一位忠於藝術的想像創造之本質的藝術家。。(下接畫作9說明)

8. 尼加拉瀑布 78x54cm 1980

       尼加拉瀑布的遼闊、深廣與轟然音響,在畫家這兩幅作品中表現得很貼切。空間的遼闊、以此岸與彼岸的紅楓、近大遠小的拉開距離,而白鳥飛翔的方向與動態更引導了視線的前行,前景沛然不能禦的瀑布固然氣勢驚人,但是對岸草地後面的住家、人物,卻帶我們進入漸去漸遠的寧靜空間。近景湛藍與寶石般翠綠交相輝映,表現出水的相貌,極為精妙,觀者不可忽略。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黃桂蘭、王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