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作品

作品編號: 1-8 9-16 17-24 25-29
   

25. 博多灣 79x55cm 1962

畫家在創作中常有變化繪畫語言的需要與衝動,這幅日本博多灣的景色其表現手法與畫家經常使用的有相當大的差異,帶有歐洲後期印象派的風格。天空以大塊的色面為底,其上施以大膽群狀方向不一的筆觸,而湖面與前景的平台護欄則以平行整齊的小塊面來組合,色調柔和富有裝飾性。左側垂直向的樹木則打破了水平線條的單一性,與天空的大膽線條將畫面活潑化了。

26. 清秋 74x55cm 1952

畫家在50年代造形功力已臻化境,繪畫元素在他筆下彷彿音樂的音符,率意安排,樂曲就出現了,本幅畫山丘上的雜樹、枝葉生動活潑,光影、色彩變化自然,枝幹、樹葉的點描,在點與點,線與線之間,節奏律動互相呼應,頗為精彩。而左右兩邊向上和向內伸展的樹枝形成「屏幕」的作用,增加畫面空間的深度與層次感。

27. 萬大水庫 75x55cm 1954

廣闊、滄茫、甜美是初看此作的感受。畫家以極佳的視點俯看落差極大的水庫與平台風光。左側紅櫻二株與白梅二枝,點出全景的詩境。遠山雖以淡紫色描寫,但塊面層次分割仔細,非數筆帶過,因而顯出了與櫻、梅的對話力量。平台的處理,也在大膽中細心為之,因而遠觀場面詩意濃郁,近賞則內容豐富。透明水彩的畫法,將天光瀲影的萬大水庫表現得淋漓盡致,那風味不是英國的浪漫,而是臺灣的樸實。

28. 遠望〈關西街〉 76x55cm 1962

畫家以近團塊般的筆觸,層層堆疊出清亮澄澈的美景。透過色彩交織的層次將物象的質地與體積感做了最恰當的註解,透過作品,彷彿令欣賞者也能感受到親臨現場的悠閒氣氛,和畫家多層次、多筆觸,反覆刷洗的作品相較,這幅<遠望>多了一份輕快的美感。

29. 阿里山日出 38x29cm 1947

此作為畫家灰色系作品中堪稱極成功的作品。不透明的色感、質感在此發揮到極致,而白色的大量使用適時發揮不透明表現的需要。前景為樹梢、芒草,中景為一主山,遠景為群山,層次分明。畫家以金字塔構圖使畫面產生最穩定的視覺感受。筆觸在此扮演頗重要之角色。光線也把山的起伏與陰陽向背刻畫得更深刻,整體的雄渾之感躍然紙上。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作品是畫家現場寫生的作品。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王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