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光展-橫貫公路、花蓮

作品編號: 1-9 10-18 19-27 28-34
   

28. 龜山島 35x26cm 1950

遠景是火車駛過蘭陽平原所見的龜山島。這應是畫家在不惑之年前往東部旅遊的首站景色。龜山島淡雅的筆調中,不失結實沉穩。龜山島的是前景輕快筆觸的浪花,樹叢和草地,點線之間顯露節奏感的掌握。

29. 花蓮 35x26cm 1950

海的相貌最講求平闊深遠,這是畫家最得心應手處。畫家也常為海平面營造一場風與水的對話。浪花瞬即落入海中,消失無形,但是它們正爭取最高點的跳躍,最妙的舞姿。近景的岩石似乎也被激動起來。只是遠山恆以沉靜的坐姿為這世界帶來定力。那刷洗之後再加以鉤勒的山景,沉穩、含蓄而結實,可真是畫家踏入不惑之年的寫照嗎?

30. 花蓮 35x26cm 1950

畫家的風景畫,常有中景之前視角向左,到了遠景之後再向右消失的構圖,極具動態及均衡效果。本圖的海水、海岸公路,以及點景的人物和狗的走向,都是整個架構的組合。左邊海天一線的那一筆深藍和公路終端右彎處是此一組合的畫龍點睛。它們暗示的虛幻空間是觀賞者「遷想妙得」之處。

31. 山 54x39cm 1978

綿密的筆調是畫家患腦血栓病癒後再執筆的特色,含蘊更豐富的人生寓意。冷冽深厚的藍調子以鉻藍色表現,顏料是當時在德國留學的李季眉買來送父親的。下方的田野,小小的農舍對比出厚重的山巒。左下角山麓邊粉紅色的筆觸,輕巧的表現野花的芬芳。收藏者曾親眼見到畫家以轉動水彩筆的方法完成那些小筆觸。

32. 清水卞 33x24cm 1950

公路右側,隱約的黃沙灘外,就是東部深邃而清淨的海水。近海似有一股海風襲來捲起一些浪花,沖擊著海岸。山岩的結實對應著海水的動態。海面與天空都以白顏料修改過。石綠與灰藍,譜出清澈海水的深度與溫度。

33. 花蓮 35x26cm 1950

此圖的天空、遠山、海面原來都以淡彩完成的,晚年又以白顏料調色修改,海面呈現不透明色的厚重感。中景灰藍的山岩極具塊量美感。近景的岩石以幾筆厚重的筆觸勾勒,表達海水與岩石的對話效果。

34. 山 36x29cm 年代不詳

此幅作品以寫意的手法完成,畫面以大筆揮寫,其妙處就在似與不似之間。畫幅中的片片紅葉,在畫作中宛如跳動的音符,使作品極具節奏感。在畫家的作品中我們發現,材料工具的不同並不影響畫家駕馭畫面的能力,始終能在方寸間做最佳的詮釋與表達。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