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5. 木屐店口(武昌街口) 76x57cm 1962 畫家的隔壁鄰居開的是木屐店,位於武昌街與昔日中南街口,斜對面是昔日的市公所圍牆。這張畫頗為寫實,選它在抽象風格畫展中展出,有幾點理由:(1)這畫具有極好的畫面分割。(2)這畫有清楚的點、線、面造形效果。(3)這畫的色彩計劃簡潔。(4)以上三點又配合空間作有機的調和,且不背離景物的現實性。這張畫是畫家寫實中有抽象,抽象中具寫實精神的最簡明的註腳。 |
|
![]() |
||
![]() |
16. 火焰 54x39cm 年代不詳 "標題""火焰""也許是1960年畫完""火焰山""以後的即興之作。以紅、黑兩色濃重不透明色完成,黑色部份像極了書法線條,筆線來龍去脈清楚,起落有致,有遲、速、頓、挫變化,更有飛白效果。但這是一幅畫不是書法,因為背景空間與線條之間產生極活潑的連結,混溶效果,黑線也許是火焰中的濃煙,也許是空洞無火的部份。身入其境去欣賞,觀眾會有炙熱的真實感,令人精神昂揚。" |
|
![]() |
||
![]() |
17. 壺中魚 54x38cm 年代不詳 筆觸、線條自律性的揮灑是現代繪畫的特色之一。本幅表現魚缸中魚兒遊樂及玻璃魚缸玻璃透明反光及水色波光的情景,開放、大膽、用色鮮明。繪畫工具方法不拘,以潑、灑、刷、塗、刮、擦、沾各種方式完成,是活力充沛的一張畫。 |
|
![]() |
||
![]() |
18. 風景 74x54cm 1962 面對繁雜的大自然,畫家不能照單全收,必得擇精取萃。除此之外,畫家更必須決定用什麼形式符號表達自然的精萃。這幅畫讓我們看到許多美的形色。請看有多少種表達樹葉的方式?勾勒點葉、短線、長線、橫、豎、塊面、以輪廓突顯、用明暗烘托……。它們都是將大自然抽象化的方式,其他當然還有色彩的對照,質地的變化,都挑撥著欣賞者的美感。 |
|
![]() |
||
![]() |
19. 火焰山 54x40cm 1960 "本幅圖雖然是速寫,但其結構、用色、筆觸、肌理變化,俱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倒""L""的天空包裹著火焰山的這種造形,常在畫家60年代的半抽象或抽象作品中出現,此一造形使得主題保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畫面,又使左上方的藍色天空具有舉足輕重的逼近前景的效果。如此一來,主題與背景之間,就不斷進行著虛與實、白與黑之間的有趣抗拮……。這就是抽象畫的""計白當黑""的美學呢!" |
|
![]() |
||
![]() |
20. 花 53x39cm 年代不詳 "在這張作品中,畫家將畫紙摺疊使得色彩交融淋漓,在大膽的佈局中,審慎地經營畫面,例如在畫面中各種不同的筆觸,水份乾溼的交互運用,交織出如幻境般的世界。由作品標題與畫面中以""荷""的形體來看,這是畫家將具象的物體以抽象的形式來表達的例子之一,畫家不取其""形""而擇其""神""的用心早已溢於畫中。" |
|
![]() |
||
![]() |
21. 熱熱 54x39cm 年代不詳 由畫中色彩龜裂與剝落的層次,可以看到畫家除了厚塗之外,在表層色彩之下仍隱藏著不同的色層,也正因為如此讓我們因此了解畫家在面對它時的用心程度。由構思、動筆、到畫作完成往往並非一氣呵成,而是經過無數次的反覆思考與塗改,逐步朝畫家的內心世界靠近。畫面上如書法般的溫潤線條,不論是往左延伸、向右伸展、或上升、下降,均能將作品的力量均衡的往四方伸展,使得作品張力十足。 |
|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王淑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