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風格展

作品編號: 1-7 8-14 15-21 22-26
   

22. 九分 55x39cm 1960

"在這張作品中,觀者不妨試著以""自然形象採抽象的觀念來表達""來重新審視具象作品,畫幅中由方形、三角形、點、線、面……這些幾何元素構築而成,將對事物的基本認知,如這是樹、房子……暫拋於外時,見山非山的玄妙之道,盡在當中,畫中S形的動態巧妙地將作品的力量由右上及左下方伸展至畫框之外。"

23. 日出(四國別府海峽) 53x38cm 1961

畫家以輕雅恬淡的筆調表現日出時分的美景,畫中沒有複雜的形體,在具象中帶有幾分抽象的因子。在技法上以重疊佐以刷、洗等來表現,畫面呈現出甜而不膩的質感。

24. 城隍廟前(光復當初) 78x58cm 1961

這幅畫頗有立體派〈1907~)初始發展的風格,而這也是延續塞尚對自然元素的分析觀點(所有形體是由柱狀、方塊……等組合而成)。在構圖上畫家將視點由左方漸游移至中央處,頗有跟著畫中人物同遊城隍廟之感,雖然並非是純粹的抽象作品,但畫家不局限於具象的表現,勇於多方面的嘗試,是令人敬佩的。

25. 日出 55x40cm 1962

"這幅作品猶如寫意畫般,既輕鬆又自然,""L""形的構圖將畫面分割成近1:4的比例,然而作品並未因為這樣的分配,而無法平衡,反而從日出,作者簽名與窗台的植栽,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構圖,而若單純地由1:4的比例來看,左邊的簽名與窗簾也足以和窗外的景致相平衡,由此可以看出畫家對於畫面結構佈局的用心與嚴謹。"

26. 玫瑰花 26x35cm 1979

此幅畫最獨特的地方在於俐落線條與各種塊面的錯落配置。豐富的色彩與多變化的筆觸交相運用,產生有如交響樂般的美妙旋律。這是屬於畫家較晚期的表現手法。玫瑰花的花葉不再俱細無遺地被描寫,而是以更簡潔的色塊與線條來表現,顯得極為活潑與現代感。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王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