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8. 金光閃閃 97x88cm 年代不詳 畫家在這幅作品中做了大膽的嘗試。金箔銀箔被當成大片的顏料鋪灑在畫面上,在紙張的縫隙間,畫家點綴了許多小塊鮮明的色彩。金色世界因這些小色塊而顯得更為光彩明亮,而這些小色塊又為背景的金色世界襯托得更有力量,且彼此有互為圖地反轉的作用,是幅極為耐人尋味的作品。垂直水平的線面結構是蒙特里安(Mondrian)理性抽象的風格。 |
|
![]() |
||
![]() |
9. 群星會 84x78cm 1966 畫家也喜歡音樂與音響,長久與陳鴻銓先生交往,有空就到明聲電業聽音樂、聊天,民國五十五年畫家向陳先生購買第一台電視機,看了電視節目「群星會」後,畫了送給陳先生的。此圖上方六位芭蕾舞女成一圓弧,與前方兩裸女再結合成一橢圓形,畫面中間以錫箔紙剪貼一音符,又以錫箔紙剪貼中間裸女的髮飾。背景則以黃、藍兩色大塊面,穿插烘托主題。主題的動態,塊面筆觸方向共同營造出整體的節奏律動,而主題與背景之間互動活潑靈活交叉,圖地反轉效果是抽象畫的空間表現特色。 |
|
![]() |
||
![]() |
10. 無題 76x54cm 1965 "畢卡索在1907年畫出""阿威農的少女""開啟立體主義的先聲,也為二十世紀的時空文明立下里程巨碑。李澤藩正好出生在1907年。1965年,畫家完成了這幅立體派風格的「無題」。畫家利用立體主義的塊面分割及畢卡索1912年後發展出的材質感(Texture)技法完成這件作品。色調神秘、質感苦澀,想像內容豐富。" |
|
![]() |
||
![]() |
11. 壺中魚影(水中魚) 54x78cm 1965 畫家畫室旁的院子裏有一個翠綠色橢圓形的金魚壺,畫家在裏面養了些金魚,可能因此得到作畫的靈感。初看這幅作品會對其間的氛圍深感興趣,畫家以輕鬆的筆觸配合水彩的濕潤表現,然畫面的結構並不穩定,由於作品背後,畫家親自寫的作品標題為橫向,起初以為是一件橫式作品(畫面力量較均衡),後來才注意到作品的簽名方向,確實為直式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畫面左、右兩側有將顏料刮除的小筆觸,以及被蟲蝕的小細點,在現今看來,卻成了有意義的筆觸,它使得畫面邊緣增添了肌理的效果。 |
|
![]() |
||
![]() |
12. 梧棲舊家(欄杆) 75x55cm 年代不詳 畫家夫人位於梧棲海邊的舊宅是典雅的三合院建築,圍牆嵌有翠綠色的花瓶,此作品即以梧棲舊家為主題。畫家將真實的景物化為點、線、面造形,加上肌理、質感變化,將之組合、調配、加強或減弱,在神秘的冷色調上開始作起交響曲。抽象畫的妙處,就在它更直的接掌握了美的要素及生命的自然律動。而它營造出的豐富空間效果、虛實互補、前後互動、空間的壓縮與舒放……,極具現代美學價值。 |
|
![]() |
||
![]() |
13. 天官賜福 19x26cm 年代不詳 "此作畫家沒簽名,但曾長久保存。猜想此作是與小孩合作的遊戲之作,左上角的兩條魚和左下角的偶然形(群青色)是小孩的筆調,其他部份可能是與小孩邊示範邊遊戲的手筆,畫在""天官賜福""的年節用紙上。民俗的寓意,童真的畫趣,直接而粗獷的色彩,在後工業文明的今日,極具時代性與生命力。" |
|
![]() |
||
![]() |
14. 天窗 53x38.5cm 1982 "理性的幾何抽象是抽象畫的一大宗派。此畫利用木板牆的木條作畫面垂直線條的切割要素,以其橫切面的接線為畫面的水平線切割要素,在畫面二分之一的地方,又切割出一塊黃金矩形(1:1.618)的""天窗"",窗口映照出室外的青翠枝葉及幾點紅花。平添幾許自然美趣味。冷硬的木板上,以藍色小塊面消除平板,製造均衡效果。白點是蟲蛀的痕跡,又使這張理性抽像的作品平添幾許生命與歷史的刻痕。" |
|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王淑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