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情深

作品編號: 1-8 9-16 17-24 25-29
   

17. 姜氏祖厝 54x39cm 1980

在這幅畫中,畫家以其擅長的洗、堆疊上色、重疊、不透明的技法交替運用而成,尤以古厝正門部分極富層次與深度感的表達,讓空間層層推展開來,紅磚老厝的色彩表達十分細膩,如同老厝一般,經過時間的洗禮依舊耐人尋味,前景的綠意透過重覆的洗刷、堆疊,產生極富層次的美感,左上方的突出枝幹使畫作更具空間深度。

18. 小巷 69x77cm 1971

深刻!雋永!是此畫予人的第一印象,透過層層堆積的筆觸與沉穩醇厚的色彩,讓整幅作品有一種靜靜地美感,幽靜的小巷不疾不徐地由畫面的中軸線慢慢延伸卻不曾因此而將畫作一分為二,此乃畫中偏右的點景人物與周遭景致均非對稱所致。在細細觀賞作品的當下,也不禁令人懷念起過往的年代,純樸的鄉情。

19. 午後(關帝廟內) 64x53cm 1938

畫家的父親曾在隍城廟附近開設雜貨店,因此包括關帝廟在內的附近廟宇經常是入畫的題材之一。廟宇建築本身的樑柱架構是畫面框架穩定力量的來源,而昂揚棟宇則又提供了造型豐富的變化性。此外,廊柱、廟門內外空間的穿梭趣味以及中庭裡外光影的變化,也是吸引畫家描寫的因素吧!此時,畫家多用飽和的藍色與朱紅,突顯對比的色彩力量。

20. 舊門樓(崙子) 39x27cm 1980

在橫、直交錯的線條交織之下,傳統建築的情調在畫家筆下,彷彿再次重獲新生,可親、可居、可遊的美在畫中的點景人物穿梭下更見豐富的層次。在構圖上,畫家將門樓置於中稍偏右的位置,使左、右二側及門樓至中庭之間各有不同的景致,且相互協調,其視點是跟著畫面遊走,這與中圖繪畫的移動視點是相同的。

21. 潛園後樓(二) 28x24cm 1940

明度極高的黃紅在本作品中極搶眼。畫中半截將畫面一分為二的樹幹的構圖,其實在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中,亦不乏其例。一種「閒話家常,不須驚天動地的話題」的繪畫方式是畫家寫生的心得記錄。而最後創作階段的轟轟烈烈的「史詩式」則判若二人,截然不同。

22. 潛園後樓(一) 62x56cm 1938

這是畫家早期作品的佳作之一。剛結婚的李澤藩為了夫人上班和理家的方便,曾住在夫人任教的幼稚園宿舍(時為新竹第二幼稚園),那附近的風景成為他常寫生的題材。本幅描寫當時新竹潛園後面的景色,畫家刻意安排陰暗的瓜棚作為前景,拉出一個舞台空間的深度。再運用形象重疊、色彩漸層創造了主題事物之間明朗的空間關係。色彩的冷暖調配,營造了夏日明亮的陽光效果,房屋的受光面與陰暗面,乃至窗框的凹陷陰影效果,以各種明度、彩度適當的呈現,彷彿合奏著陽光的奏鳴曲。而屋頂的輪廓線及屋瓦造形線條爽朗、清晰;輔以大塊面的處理,使得建築物結構安定穩固。其準確的透視方向,又有助於中、後景深度的延伸。此作已完全擺脫石川欽一郎老師柔性小筆觸、調和色彩風格的影響。

23. 爽吟閣 55x40cm 1956

潛園,畫家朝思暮想、反覆琢磨咀嚼之處。本作採透明作法,是畫家描寫潛園所少有的。潛園的質感之堅實性不因透明水彩而減弱。畫面中清爽的筆調造就一股清爽的朝氣。陽光篩過樹枝後在圍牆上的舞動是畫家著墨之處。屋頂的曲線、角度極美。屋簷紅色夾雜少許天藍,雖是寮寮數筆,卻有畫龍點睛之妙處。

24. 黎明(潛園正廳大壽堂) 27x23cm 年代不詳

畫家將顏料沾滿飽合的水份,用輕快活潑的筆調來描繪黎明破曉之時的景致,整幅作品籠罩於柔和的色調中,並不時傳達出清新之感。隨興但不草率的線條更是畫家長年累月浸淫創作之下的成果,作品中有許多留出紙張原色部分,或刻意或不經意在畫中成了有〝意義〞的部分,倘若將其以顏料塗勻畫面則反而變得生硬,尤其是由左方空白延伸至右方處,有呼應的效果。

  導覽執筆: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王淑津